嘉荫这座镇守伊春东北地区的边城,给我的第一印象除了俄式大圆顶、彩色小商铺和行人红扑扑的脸蛋之外,还有一股童话世界般的洋气与精致。不得不提的是,这里可是抵挡“西伯利亚寒流”南袭的第一道关卡。
位于黑龙江中游、小兴安岭北麓的嘉荫,素有“林戴帽、水镶边、黄金铺地、米粮川”之称,盛产小麦和大豆,可谓东北的“小粮仓”。最值得品尝的,是以“三花五罗”为代表的98种冷水鱼。午饭时,主人几乎把自家最好的东西都端上了桌面,分量足得让人惊讶。有种平日里游走在俄罗斯一方的江鱼,据说每斤要200元。味道鲜美,基本对得起这价钱。
吃饱喝足后去界江边的江堤公园上遛弯,是冬天来嘉荫的最佳消遣。深沉、宽广、神秘,这3个词足以概括我对眼前黑龙江这条北方大界河的基本印象。转身环视整座城市,一边是流动着浮冰的江面,一边是色彩饱满的建筑和街道,像在看一幅质感浓郁的油画。跟其他边境城镇不同的是,嘉荫少了喧嚣和张扬,透出一种因水而生的灵动与内敛。堤岸上有架高倍望远镜,花一元钱就能看到对面俄罗斯萨吉博奥镇,小木屋堆砌而成的村庄边,两位坐在江边冰钓的俄罗斯男子,正远远地朝我们挥手致意。在223号界碑和警戒塔的不远处,是两个小男孩骑着某种鱼类的铜像,据说那是嘉荫有史以来捕获过最大的河豚,足有3米长。江堤下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恐龙雕塑公园,平日里张牙舞爪的庞然大物们,如今全都乖乖地被积雪所掩埋,少了些霸气,却多了份憨态可掬。
临江街是小县城最繁华的地区,虽说歌舞厅和洗浴中心白天大门紧锁,但还是有不少商铺虚掩着大门,贩卖各种俄罗斯商品,无外乎军刀、套娃、望远镜、伏特加酒和黑巧克力。
嘉荫人引以为傲的并非哪路祖宗,而是地球上早已灭亡的巨型古生物——恐龙。正所谓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嘉荫国家恐龙地质公园就坐落在县城西边的龙骨山上,背靠着黑龙江,平日有专车前往,也是夏季游船的必经景点之一。1902年,俄罗斯地质学家在嘉荫县城南9千米处的白崖发现了恐龙骸骨化石,并把挖掘出的化石组装成一具高4.5米、长8米的完整恐龙化石骨架,定名为“黑龙江满洲龙”,之后不远万里地运回本土,陈列在圣彼得堡的地质博物馆内。那是我国出土的第一条恐龙,也是中国流落到境外的第一具恐龙化石,被誉为“神州第一龙”。